经销商不会被淘汰,但商贸模式会
2025-07-11
商贸模式的困境
今天这篇文章,不谈经销商做市场的困难,而是谈经销商的出路。
经销商的困难,诸如销量下滑、费用上升、市场不好做、利润越来越低,这些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,还是能够持续做下去的。
经销商的出路,就是还做不做得下去,未来是不是有活路。如果你认为这是贩卖焦虑,可以选择无视后面的内容。
传统经销商其实是商贸型的,就是靠差价赚钱,或者即使价格倒挂也能靠返利赚钱。因此,差价和规模是盈利最重要的两个因素。从2003年深度分销开始,经销商就是这种生存方式,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。
近20年来,经销商的淘汰率并不高。虽然做大很难,但真活不下去的也不多。现在经销商的困难,很多人认为是经营环境不好造成的,但我认为主要是商贸型经销商经营模式的困难,这种模式在目前已经没有出路了。
经销商不会被淘汰,但商贸模式会被淘汰。
拯救自己,就是选择未来有希望的经营模式。
经销商面临的环境变化
在讲经销商未来选择之前,我们看看现在影响经销商经营的因素到底有哪些。
一是整个快消品行业进入了缩量时代。
没有增量,没有存量,只有缩量。商贸型经销商靠的就是销量增长,没有增长还想增长,只有打价格战,最后的结果一定是销量与利润“双降”。进入缩量时代,这个不可逆转,不要期待假以时日还会增长。
二是硬折扣倒逼供应链革命。
供应链革命有两种渠道模式,一是厂家直供,绕过了经销商;二是做自有品牌,同时绕过了经销商和品牌商。硬折扣会影响终端所有产品的价格体系,也会影响软折扣的力度。供应链革命会倒逼渠道缩减成本,这是未来10年的大趋势,不可改变。
三是第三方平台进入渠道体系。
包括B2b的订单平台,B2b的配送平台,以及伴随这两个平台进来的资金平台。
四是用户运营体系。
现有经销商是深度分销体系的产物,终端是深度分销的终点。但是,从电商开始,用户运营成为品牌商标配,渠道数字化更是要延伸到渠道的用户运营。
在上述几个因素影响之下,经销商不是生意好坏的问题,而是现有的经销商贸易将要被专业化的渠道服务体系肢解的问题。未来活下去的经销商,不再是商贸商,而是其他类型的运营商、服务商。
商贸型经销商肯定要转型,那么有哪些转型方向?
我觉得大致有三个方向:一是向更综合、规模更大的方向发展,如平台商;二是向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,如第三方配送商、推广商、品牌服务商;三是向更深度方向发展,如圈层深分商。总而言之,贸易型经销商会慢慢消失。
从实践看,无论转型哪种模式,数字化都是标配。
下面简单阐述一下各类新型经销商。
平台商
平台商脱胎于2015年左右的B2b浪潮。受B2b影响,互联网大平台、品牌商、经销商都投入B2b浪潮。在B2b大潮退去时,发现真正能够活下去的是经销商B2b和区域B2b平台,经销商B2b大多来自三大长尾品类。
比如在大休食品类,经销商经营乐事、旺旺、喜之郎、亿滋、好丽友等一线头部品牌,与大量长尾品牌形成了能够控制区域品类的品牌组合。
比如在大日化品类,经销商经营联合利华、蓝月亮、恒安、家化、庄臣、云南白药等一线头部,与大量长尾品类组合,形成日化品类的品牌组合。
比如在大调味领域品类,经销商经营海天、厨邦、太太乐、好人家、乌江、恒顺等一线头部,与大量长尾品牌组合,形成调味品类的品牌组合。
长尾品类,一定有大量品牌组合,是有可能做到品类控盘的,而且也是能够分销到小终端的。非长尾品类一般只能分销到二批,这是长尾品类做B2b的天然优势。
新冠疫情期间,部分头部经销商借“保供”优势和数字化技术,进入平台经销商B2b领域,非常成功。
目前已有共识:区域头部经销商从贸易型经销商转型平台经销商,是最佳选项,甚至是必选项。
基本做法是:代理品牌做一批,非代理品牌做二批,利用B2b订单平台分销到小型终端。
平台商的本质是对终端的一站式供应。通过一站式供应,解决供应效率和成本问题。
服务品牌商是经销商,服务终端是平台商。原来听厂家指挥,现在终端需求是指挥棒。这个转变不是一般的大。
有条件的头部经销商,要趁早走这条路。一个区域不会有太多平台商,留给经销商转型平台经销商的时间不多了。
平台经销商的出现有两大影响:一是品牌会快速向平台商集中,原来的经销商可能将无品牌可经营;二是真正带来二批商消失。
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平台商做大,一批贸易型经销商消失。
发表评论: